按摩疗法介绍
按摩是医务人员用手、肘、膝、足或器械等在人体体表施行各种手法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中医按摩又称推拿,具有以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的独特手法和治疗法则,是我国康复治疗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多种病损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一)按摩的主要作用
按摩是根据经络俞穴、营卫气血的原理和神经、运动、循环、消化、代谢等解剖、生理学知识,用各种手法的物理刺激,通过经络、穴位和神经,使机体发生各种应答性反应,进而达到治疗疾病与损伤、促进功能恢复的目的,其主要作用可归纳为:1.调节神经系统和内脏功能
按摩使神经兴奋或抑制,从而反射性地引起机体的各种反应。例如,在头部轻缓地推摩,或在某个穴位上作较重按摩可引起脑电图α波增强,说明按摩加强了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而在身体上作快速的揉滚、捶拍,可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按摩亦可影响内脏功能,如用拇指推揉两侧脾俞、胃俞可引起胃蠕动增强,而推揉足三里穴可出现胃蠕动减弱。
2.改善血液与淋巴循环按摩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淋巴液与静脉血液的回流从而加速了组织水肿及病变产物的吸收,使肿胀消除或减轻。
3.修复创伤组织实验证实,创伤早期按摩可引起组织出血,不利于创伤修复,后期按摩可促进坏死组织的吸收和细胞的有序排列,使创伤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和破纤维细胞增多,细胞的吞噬作用活跃,使创伤组织较快修复。
4.整骨、复位按摩可改善组织结构间的相互关系,能整复脱位的关节,理正滑脱的肌腱,还纳突出的椎间盘等。例如,桡骨小头半脱位、骶髂关节半脱位等可通过按摩手法使其复位;滑脱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腓骨长短肌腱可用按摩将其理正。
5.松解粘连与挛缩的组织,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应用适当的按摩手法,可松解粘连,解除或减轻挛缩,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例如,跟腱缝合术后如应用按摩,可观察到开始时疤痕硬而大,皮肤粘连,踝关节活动受限,经过一段时间的按摩后,疤痕逐渐变软,与皮肤粘连逐渐松解,踝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大。
6.改善肌肉功能状态、消除肌肉疲劳按摩可提高肌肉工作能力与耐力,消除肌肉疲劳。例如,对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之前应用按摩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可以改善肌肉、韧带的功能状态,使其适应高难度动作的要求;在比赛或大运动量训练后应用按摩,可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迅速得到放松,有利于肌肉疲劳的消除。
7.增强体质及抗病能力按摩可引起血液成分和代谢变化,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据实验证明:按摩后白细胞总数和吞噬能力增高,血清补体效价增高,氧的需要量、排氮量、排尿量及二氧化碳的排泄量也都增加。
(二)按摩的操作顺序和手法规律
1.操作顺序一般顺序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前再后,先头面后躯干,先上肢后下肢,先胸腔部后腰背部。2.手法规律按摩时要有条不紊,就须深入体会手法的规律。①手法的始终是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由点到面。施治时,从面上开始,以缓解肌肉紧张,给病人以舒适的感觉,随之循经络或沿静脉和淋巴液回流方向按摩,再取穴位加以手法,最后转至面上以结束按摩;②手法的力量是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按摩开始时,用力要轻而柔和,而后逐渐加强至需要施治的强度,维持一定时间后,再逐渐减轻力量;③手法的动作是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一般手法动作起始慢,然后逐渐加快到一定速度,再逐渐缓慢下来;④手法的功夫是由浅入深,深入浅出。
(三)按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按摩的适应范围较广,主要为:四肢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软组织损伤后,截肢、断肢再植术后,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神经衰弱,高血压病,胃下垂,小儿消化不良症及肌性斜颈等等。2.禁忌证主要有急性传染病,烧伤及严重冻伤,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骨结核及其它部位结核进展期,按摩局部有皮肤病,精神分裂症,脓毒血症等。妇女怀孕或月经期,其腰骶部、腹部及下肢不宜按摩,极度疲劳、酒醉后亦不宜按摩。
(四)按摩的注意事项为了提高疗效,不发生差错及保障按摩者的身体健康,按摩时须注意以下事项。
1.热情接待病人,详细诊察病情,明确诊断。2.病人须全身放松,体位舒适;衣着不能过紧,尤其是靠近治疗的部位。治疗部位应裸露。
3.按摩者应随时注意自己的体位,使自己既能用得上力,又可节省体力。
4.按摩时要全神贯注,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须根据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手法的程序、强度及时间。
5.按摩者须勤修指甲,双手应保持清洁和温暖,按摩时须用介质。
6.患者过饱和过饥时,不宜进行按摩。一般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一个半小时内,最好不进行按摩。